如何防范创业期关键资源流失

根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关闭,平均寿命只有2。9年。尽管不同的企业成长的路径可以不同,但成长是共同的目的。生存下来,谋求成长是创业者的主要任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能实现成长不是意味......

如何防范创业期关键资源流失

  根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关闭,平均寿命只有2。9年。尽管不同的企业成长的路径可以不同,但成长是共同的目的。生存下来,谋求成长是创业者的主要任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能实现成长不是意味着停滞,而是可能意味着消亡。而多数情况下,创业型企业的成长主要依靠资源的积蓄和开发来实现,如果这些资源被企业中的个人占有,一旦发生这类核心员工离职,必将对企业成长带来严重威胁。事实上,这正是许多有过快速成长的企业做不大的重要原因。

  避免关键资源被个人占有

  对小企业来说,做大往往是做强和做长的前提。这里所说的大不是大企业的大,而是摆脱生存危机的大。做大意味着可以积蓄资源和能量,可以形成相对规范的'组织,可以实施更好的成长规划和战略选择。

  但往往很多企业刚有起色,前景颇为值得期待,就发生了裂变。一些企业的快速成长激发了一些创业团队成员的创业野心,又不愿受约束于现有团队领导者,或者因为团队成员间发生了磨擦,导致他们另起炉灶,带走关键资源,干起了相似的生意,成为企业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尽管这些现象并不是全部,但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技术和市场环节发生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技术和市场是创业企业的重要资源,技术意味着能针对创业机会提供相应的产品,以便创业者实在地把握机会;市场意味着销售收入,意味着价值。

  如果新创业的市场资源掌握在个人手中,这个人又可以获得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会不会独立出去自己创业呢?这个问题可能不好回答。但如果企业成长迅速,有了清晰的发展前景,这个人还会不会出走呢?显然,可能性会大很多。

  在大公司,可以做到工作的进一步分解,职务的进一步细分,并分散资源的集中性。然而,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员工,以及更规范的管理制度来约束。

  但小企业不能这么做,因为小企业养不起那么多人,而且细致的分工会加大协调的困难和管理成本,过早的制度规范也同样限制员工的创造性。因此,在新创企业的初期发展过程中,总是会有更多的机会让企业获取的资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使本应该集中到企业发展的资源被个人占有了,一旦是关键性的资源,个人化占有便容易对企业成长构成威胁。

  扩大你的“信任半径”

  那么,关键性资源由创业者掌控是否更合理?事实上,许多创业者也的确希望这样,创业者掌控关系资源,他们不让员工甚至创业伙伴接触政府关系和重要客户,财务上“一只笔”。尽管这样做短期内可能做到避免关键资源的流失,但企业发展也会因此受到限制。管理是通过别人做事情,企业成长更是如此。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即使资源被创业者占有也不利。对于资源而言,创业者需要平衡“收”与“放”。更多时候,要学会“放”,充分授权,有效约束。

  针对资源个人占有的现象,不少人容易联想到信任、道德甚至良心问题。美国兰德咨询公司的分析师弗朗西斯・福山是研究信任问题的著名学者,他提出了“信任半径”的概念,即一个人愿意对周围人信任的最大范围。

  福山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和意大利南部,信任往往局限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因此企业很难做大。而日本、德国和美国的信任半径比较大,进而有助于大公司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这些大公司靠专业管理人员而非家族关系进行管理。

  很多人都知道100年前美国工程师泰勒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被定位为管理学形成的里程碑,泰勒管理体系中很著名的措施是标准化、工作流程,借助标准化和规范的工作流程,工人的手艺和经验被融入工作流程中,被显性化了,可以为其他人学习和仿效。

  其实,很多企业采取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也是在无形中把个人的智慧融入事业的发展中。有些管理咨询师甚至建议让企业的核心员工带2~3个徒弟,让核心员工当“博士生导师”,产生荣誉感,既留住核心员工又能把核心员工的独特知识技能转移出去。

  表面上看这是小技巧,仔细分析也是机制在起作用:科学的业务管理机制,鼓励团队工作方式;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如:股票期权、利润分享等,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采用流程管理,加强制度建设等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将个人资源转化为企业资源

  有些时候,资源是否被个人占有也许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会造成裂变并对成长构成威胁。比如:在企业模式不易被复制的情况下,即使资源个人占有也不会有很大威胁。一般来说,投资少、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容易被复制,业务的开展主要依靠个人智慧和经验的情况下,资源容易被个人占有。

  依靠个人智慧和经验开展业务的例子很多,咨询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可以算是这方面的典型。咨询公司要依靠有能力的咨询师,风险投资公司靠风险投资家的眼光和判断。那么,这样的企业为什么能做大?

  细心观察容易发现:许多咨询公司经常鼓励咨询师写咨询报告甚至出版书籍,这样做会使资源拥有者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将成功的经验转化为咨询工具和方法,因此而规范公司的咨询工作流程。逐渐地,个人拥有的资源也就被成功转化成企业的资源。

  当然,防范资源被个人占有而导致流失,本质不是担心组织成员能力的提高,而是防范占有了资源后不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据了解,联想投资公司曾鼓励企业分析师把分析报告上传到内部网络上,并根据被阅读的次数考核其业绩。而委员会召开的投资决策会对内开放,非委员也可以旁听,感受委员会的决策分析和过程。实际上,这也是在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和转播,设法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类似的还有麦肯锡公司鼓励咨询师出书、写作,分享经验。还有不少企业定期出版内刊,鼓励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在上面分享心得,同样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由用户发布,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 发表于 2024-05-16 11:36:28
  • 阅读 ( 3 )
  • 举报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无忧无虑
无忧无虑

13 篇文章

作家榜 »

  1. 小红书运营 1472 文章
  2. APP运营 1435 文章
  3. 抖音运营 1432 文章
  4. 小程序运营 1405 文章
  5. 网站运营 1397 文章
  6. 电商运营 1360 文章
  7. 微信运营 1228 文章
  8. 视频号运营 1096 文章
站长微信
微信号: yunentropykeji
官网制作、商城开发、小程序开发
微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