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人物(负荆请罪人物特点)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会不会是一场“秀”?这是以前教学苏教版剧本《负荆请罪》时,一个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这是一个神仙级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呢?如果是一场“秀”,又蕴藏着多少教学契机和价值呢?为什么要“......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会不会是一场“秀”?

这是以前教学苏教版剧本《负荆请罪》时,一个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这是一个神仙级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呢?如果是一场“秀”,又蕴藏着多少教学契机和价值呢?

为什么要“秀”?——整合文本信息的契机

首先,这关联到文本信息的统整运用。

任何一种决定,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这种“秀”,也是如此!

从“秀”的本身无法真正拆解原因,需要从整篇文本内容,整体性考量。

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来看,秦强而赵弱,赵国长期处于秦国的威胁。在外交上,秦王可谓不可一世:

赵王得到和氏璧,秦王无需咨询,直接提出以城换璧,霸道本性已经展露无遗;

接待蔺相时,更是百般搪塞,毫无诚意可言,以雄者自居,丝毫没有把赵国放在眼里;

“渑池之会”时,“赵王胆怯,不敢去”,不难看出虽然都贵为一国之君,但两者因为国力之别,早已是不平等关系。而秦王甚至直接以“赵王为自己鼓瑟”,百般羞辱赵王,令人可怜、可叹、可悲……

两国关系如此悬殊,正所谓“赵”为鱼肉,“秦”为刀俎,赵国的安全指数岌岌可危。

其次,与两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息息相关。

如此悬殊的实力,秦王为什么不早早动手?

原因就在于此时的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廉颇从“渑池之会”,才开始出场,笔墨不多,动静不大,但作用不可小觑。有两个细节,很容易被学生忽略:

第一处,“赵王胆怯,不敢去”赴约“渑池之会”时,廉颇和蔺相如一起表示“不能示弱”;

第二处,赵王“让蔺相如随行”,廉颇召集军队,把赵王送到边境安扎营寨,作好抵御秦军的准备。

别以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大获全胜,丝毫不落下风,仅仅就是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背后以廉颇为代表的武装力量所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弱国无外交。这里看得很分明。

如此一来,“负荆请罪”是一场“秀”,就成为了一种可能,起码从文本内容的逻辑层面,是完全讲得通的。

廉颇受蔺相如的话语点拨,认识到外患如此,将相之和,就显得尤为关键,所以索性赤膊上阵、身负荆条,高调出行,令世人皆知。

又会怎样“秀”?——展开想象练笔的契机

为什么要“秀”,可以从课文蛛丝马迹的信息中觅得缘由,但“怎样秀”,似乎无法课文中形成突破,需要凭空想象。

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虽然没有现成的参考素材,但三个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对稳定,可以成为学生拓展想象的立根之本。

这次,我们不妨先以“将者廉颇”为例。

传统认知下,武将多粗鲁莽撞,也有憨直可爱的一面。廉颇“请罪”,非“负荆”不可,是对自己错误的自我责罚,更是置自身名誉于不顾而保赵国安全的必然之策。

错得多重,就该罚得多狠 符合廉颇的人设。

基于此,教师不妨创设情境,设计家人、门客、百姓纷纷质疑、劝说的场景,为廉颇表达心中所思开辟通道。

比如:

廉颇刚刚提出要“负荆请罪”,妻子劝说道:“夫君身为国之忠臣,此举有失尊严,会让廉家蒙羞,万万不可。”

廉颇会如何回应?

门客看到廉颇赤裸上身,身背荆条,纷纷上前劝阻:“廉大人,万万使不得啊!我们都知道您一心为国,但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啊!再说,蔺相如大人也是深明大义之人,您只需登门拜访,表以诚意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呢?”

廉颇又会如何反应?

来到大街上,普通百姓见状,纷纷质疑:“这不是我们赵国的廉大将军吗?怎么会这样呢?这样做,真的有损国体啊!”

这一环节,分别借助于妻子、门客和百姓三个不同的视角,为学生置换之后的角色体验,提供了明确的表达对象。

廉颇还会如何反应?

同时,三个角色的语言输出,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别从家庭、社会、个人三个角度出发,将廉颇内心对于“负荆请罪”内心所思,有序而合理地倾吐出来。

其次,“如何秀”,不能仅在外围着力,廉颇和蔺相如的正面“碰撞”,才是核心。

“负荆请罪”的廉颇,来到蔺相如的府邸,会怎么做?又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此时的廉颇?

这次,我们不妨以“相者蔺相如”为例。

早在把握课文、理解内容、品味细节时,学生已经对蔺相如的形象特点,有了基本的认知:

聪明勇敢、忠心耿耿、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这是基于表层情节和人物言行的提炼和概括,对蔺相如的“智”和“勇”,学生其实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体悟到。

“渑池之会”,蔺相如为挽回赵王“为秦王鼓瑟”的尊严,在请求秦王为赵王击缶遭拒后,“怒目圆睁,厉声呵斥”。

《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中记载:

“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结靡。

由此可见一斑!蔺相如绝非只是空凭三寸不烂之舌的一介书生,其与秦王斗智斗勇过程中,展现出足以震慑秦王的强大气场。

只有真正感受到蔺相如面对强敌时的“英勇无畏”,方能合理想象出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退避谦让。

由此一来,学生对蔺相如形象的感知,就从标签化走向了丰盈化,为想象蔺相如面对廉颇“负荆请罪”时所思、所言、所行搭建了思维支架。

是否值得“秀”?——组织思辨交锋的契机

是否值得“秀”?这是对廉颇“负荆请罪”的终极拷问。

事实上,“为什么秀”和“如何秀”,都对“是否值得秀”进行了铺垫式的探究,但学生的认知尚处于凌乱、分散的状态,需要架构一个平台,引领学生在统一抓手下,将原本的认知进行归总、串联和提炼。

这是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也是教学实施和推进的基本规律。

知道,并不等于掌握;掌握,并不代表通透。

教师设置这样的辩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话题引领下的学习历程,将自身所获演化成为重新论证的资源,让学生真正“用”起来,收获才能转化为成果,成果才能转化为能力。

一场辩论,由此拉开序幕。

反方理由:

廉颇毕竟是赵国的将军,身份高贵,赤膊游行有失体统,同时也丢了国家的面子;

这也做得太露骨了吧!廉颇把事情做得这么过分,既小看了自己,更看轻了蔺相如,其实蔺相如根本就不需要他这样做就可以原谅他,廉颇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表示诚意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完全可以选择古人常用的方式如设宴、陪酒等;

正方理由:

廉颇觉得自己犯的错误太深了,只有这样才能表示自己的诚意;

廉颇悔恨至极,对自己小肚鸡肠的想法深感愧疚,不用这样的行为,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悔意,只有这样自虐的方式,才能够抵消自己所犯错误形成的后果;

廉颇想通过这一举动,告之秦国,休得妄想借种方式起到广告宣传作用,向全国百姓表明自己和蔺相如已经和好,对秦国也能起到很好的警戒作用。

高质的文本阅读,不是纯粹地吸收,更不是机械地灌输,而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聚合提炼,或者在通透把握的基础上生发全新话题,或者在转移衍生中温故知新。

高效优质的话题,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了另一扇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由用户发布,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 发表于 2023-03-19 09:41:23
  • 阅读 ( 117 )
  • 举报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真爱永恒
真爱永恒

3 篇文章

作家榜 »

  1. 小红书运营 1472 文章
  2. APP运营 1435 文章
  3. 抖音运营 1432 文章
  4. 小程序运营 1405 文章
  5. 网站运营 1397 文章
  6. 电商运营 1360 文章
  7. 微信运营 1228 文章
  8. 视频号运营 1096 文章
站长微信
微信号: yunentropykeji
官网制作、商城开发、小程序开发
微信沟通